登陆注册
28026

对话吴姗姗:从提问者到解题人,畅聊创始人IP的打造方法丨话媒堂

站长网2025-04-09 17:41:080

在摄像机前,她是游刃有余的对话者;企业家身后,她是创始人IP打造的智囊团。

从周鸿祎的AI战略到雷军的“单月涨粉210万”神话,她以个性化互动方式和深入的热点话题讨论,访谈各个行业的创始人,提炼企业成长精华、分析行业趋势,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。

当吴姗姗以“创始人IP顾问”身份站上2024年行业风口时,许多人好奇:为何这个曾以提问为职业的她,转身成为创始人IP浪潮的“摆渡人”?

本期,克劳锐特别邀请到吴姗姗做客大咖专访精品栏目——《话媒堂》,一起畅聊关于创始人IP”的打造方法。

流量焦虑撞上人格红利

创始人IP的必然性论证

克劳锐采访镜头前的吴姗姗,依然带着主持人特有的敏锐与高能量气场,但当谈及创始人IP时,她的身份已然切换为战略顾问@吴姗姗面对面。

图片源自抖音

这场转型始于2024年初与周鸿祎的合作——作为360创始人IP战略的陪跑者,她被邀请为顾问亲历了创始人IP从“流量游戏”升维至“战略基建”的过程。

吴姗姗在采访中讲到了她的观察:企业家IP界的佼佼者雷军的账号,在2023年涨了160万粉丝,而2024年单日涨粉7万,单月涨粉210万,也就是说,雷军2024年的时候单月涨粉的数字超过了2023年一整年。

她认为,这并非偶然,而是创始人IP的战略价值爆发,即“非常有意识地配合自己的产品发布去做企业家IP”。

“创始人的两项任务一是做出创新的产品或者是服务,二是通过营销把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让消费者知道。”吴姗姗引用了德鲁克的企业家使命理论,将张朝阳、俞敏洪等案例串联成一条清晰脉络——当传统品牌传播失效时,人格化传播正在成为最高效的破局点。

那么对于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,她也给出了强有力的结论:“越是成长期的小企业,越是应该去做创始人IP。”

在她观察中,2024年,品牌在抖音、视频号、小红书等的投放,ROI越来越低了,无论何种规模的企业家和创业者们都共同面临一个残酷的传播现实。

引用江南春的判断,吴姗姗认为“IP打造是新时代最确定的营销方式”,那些将创始人IP与产品战略深度绑定的企业,往往能用真实故事击穿流量壁垒。

体系化作战

从方法论到陪跑机制的深度拆解

当谈到企业家打造IP常犯的错误时,吴姗姗也直析到本质,她说:多数人把IP当作锦上添花的选修课,却要求它产生必修课的成效。

她列举了两个典型误区:战略重视不足导致资源投入缺失,自我视角过重造成内容脱离用户需求。这些认知偏差,在那些把账号做成企业宣传片的案例中尤为明显。

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企业家IP,企业家需要衡量创始人IP的获客成本是否低于现有渠道,这时企业家不必“剃头挑子一头热”而要自己算的一笔账。

吴姗姗认为e人或外向的人或许应对C端市场的IP打造会更得心应手,但与MBTI无关的是,企业家要具备持续分享的动能,这场战役或许才值得All in。

对于切实有IP打造需求和条件的人,吴姗姗为其提供一套遵循认知升级规律的体系。她将培训体系概括为三层递进结构:

首先厘清IP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(Why),接着搭建账号定位与内容框架,其中包含人设视频、产品视频、业务视频等多个细分方向(How),最终锤炼爆款文案的细节技法(What)。

这种金字塔模型,在周鸿祎从“360教主”到“AI布道者”的转型中得到了验证。

对于长期陪跑业务,吴姗姗更像是承担着为“IP健身私教”的工作,在不断的问题和反馈中提供多数企业家需要的持续内容校准。

这种陪伴不仅涉及选题策划,更包括热点结合、人设强化等精细运营。而所有动作的核心,始终围绕她反复强调的准则——发现最真实、易传播、易记忆的人格特质,“发现你的美”并放到最大。

自媒体建筑所

打造IP、打造灯塔

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很多人都意识到了个人IP的重要性,并且已经开始行动起来。拥有一个鲜明的个人形象,无疑是一种巨大的优势。

在吴姗姗看来,创始人打造IP除了切实的引流变现之外,更有一种强烈的利他性。当企业家的个人储备输出对别人有用,“是一个非常有价值感的事情”。

她也在账号中去持续更新做创始人IP的认知迭代,帮助更多“有兴趣或者是有点点想做IP的创始人”。在这个角度观照吴姗姗,她第一个打造的IP是其实是自己——在自我迭代中优化自己、优化产品。

用看似商业无关的理念,吴姗姗认为这实则是一种“灯塔”的筑造之旅,她总说“一个人得先成为灯塔,他才可能做好自己,然后进而影响他人,最后再影响社会”。

对于IP,她的理解带有一些禅意:“借势修人”——思考以什么样的面目和价值去造福身边的人、影响身边的人。这恰恰是商业的本质,因为商业最初的目标即是“我为你,你为我”。

这并不意味着吴姗姗是空谈的理想主义者。她将方法论置于真实商业环境检验。

比如,通过“访谈1000个CEO”,沉淀行业认知的同时反哺课程体系;而“跟主持人看世界”的跨界内容,则意外成为连接传统企业与新锐创业者的桥梁。

说到《访谈1000个CEO》这一系列长视频,吴姗姗坦言,这实际是个很差的商业模式。那么在大量吃力繁琐的投入中,她也看到了做内容要坚持把握的长期主义。这样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好更稳。

“我很希望通过这么一个节目,让更多的我觉得很优秀的人把他的思想传递出来——让很多的人通过看这个访谈节目也能对自己有帮助,而且是确实有这样的作用。”她在采访中说道。

2025年的吴姗姗计划筹备发布24条访谈,“不给自己定太高的任务,就一个月2条就行了,再多真的太累了”。

创造价值,提供价值。如果说,主持人的身份带给吴姗姗通过提问洞察人身上特质的技能,企业IP顾问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她价值观触及并生根的领域。

在访谈尾声,面对那些渴望速成的创业者,吴姗姗给出了的建议是:对热爱勇于试错,并保持迭代勇气。

写在最后

回顾吴姗姗跨界带来的独特优势:主持人的对话技巧,能快速捕捉企业家的人格闪光点;自媒体创作经验,倒逼出结构化方法论;而IP顾问角色,本质上是在帮助企业撰写“商业剧本”。

这种复合能力,在她为不同量级企业定制IP方案时展现出特殊价值——既能理解巨头企业的战略诉求,也懂中小企业的生存焦虑。

她说:“当这个超级个体时代已到来,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这个时代的佼佼者。只要我们抓住高频和热点这两个关键词,不断打磨自己的个人IP,就一定能够在这个时代中脱颖而出。”

当更多创始人通过IP被看见,商业生态也会有充满更多人性魅力的可能。

最后,吴姗姗表示希望她的分享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。就用她的一句祝福来结束本次的访谈:在未来的日子里,让我们一起努力,成为这个超级个体时代的超级个体!

0000
评论列表
共(0)条